裴度

[唐代]

裴度,晋国文忠公裴度(765年-839年4月21日),字中立,汉族,河东闻喜(今山西闻喜东北)人。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、文学家。裴度出身河东裴氏的东眷裴氏,为德宗贞元五年(789年)进士。宪宗时累迁司封员外郎、中书舍人、御史中丞,支持宪宗削藩。裴度在文学上主张“不诡其词而词自丽,不异其理而理自新”,反对古文写作上追求奇诡。他对文士多所提掖,时人莫不敬重。晚年留守东都时,与白居易、刘禹锡等借吟诗、饮酒、弹琴、书法以自娱自乐,为洛阳文事活动的中心人物。有文集二卷,《全唐文》及《全唐诗》等录其诗文。

曾祖

裴寘

祖父

裴有邻,曾任濮州濮阳县令。

父亲

裴溆,曾任河南府渑池县丞。

儿子

据《新旧唐书》本传载:裴度有子五人:裴识、裴撰、裴让、裴谂、裴议,其中以裴识、裴谂最有名,史称“兄弟并列方镇,时人荣之”。

裴识,长子,字通理,以荫授上柱国,袭爵晋国公,历任六镇节度使,官至检校尚书右仆射。卒赠司空,谥号昭。

裴撰,次子,字宜业,长庆元年(821年)进士,官至翰林学士、工部侍郎。

裴让,三子,初任京光府参军,太和(827年─835年)年间随裴度镇襄阳。

裴谂,四子,官至太子少师,封河东郡公。黄巢之乱时遇害。

裴议,五子,生平不详。

但根据《新唐书·宰相世系表》记载,裴度有七子,分别为裴让、裴诩、裴谂、裴调、裴识、裴諴、裴让。

孙子

据《新唐书·宰相世系表》记载,裴度有孙六人,其中裴识二子名阙。

裴造,裴议之子。

裴沼,字化龙,裴谂之子。

裴光鼎,字德原,裴諴之子。

裴禹昌,字圣规,裴让之子。

曾孙

裴纯懿,裴识之孙,官至掌书记。